搜尋此網誌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學習班》第145集--自了法師的這個報告來得太遲了



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學習班》第145集2015年6月20日講於香港
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
不肖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




 一、堅決不許打餓七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位慧空法師給印光大師寫信,說他準備打餓七(即斷食),印光大師回信嚴厲告知:“ 靈嚴山堅決不允許開此一法 ”。我們來看看這封短信,言簡意賅,《复慧空大師書》(摘自《文鈔·續編上》):
  “觀汝來書,系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於淨土法門尚未全信,故只求相應,致起魔境。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讚歎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的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麼。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別處去打,靈巖決不許開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當必病癒身安。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隨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的念頭。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
  急著往生,於是故意不吃不喝,誠如印祖所說,吃飽飯念佛尚不能相應,等餓到奄奄一息的時候,還能相應嗎?還能保持正念嗎?佛號還提得起來嗎?信切願是先鋒,求往生的願望要迫切、懇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實是一種貪心、貪快所以印祖說“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則當體清涼矣。 ”(此句摘自文鈔·續編上《复念佛居士書》)
  瑩珂法師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拼命念佛,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曾經有人想學瑩珂法師,我們要明白,急於往生故意不吃飯,與瑩珂法師的不吃飯,是二碼事,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瑩珂法師是生死心非常切,念念害怕墮入地獄,以求救的心態聲聲呼喚阿彌陀佛,這是真信切願,他不吃飯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有意裝出來的,念念就是求往生,沒有心情去吃飯了,全副精力就是求阿彌陀佛救他,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而不是故意挨餓,更不是硬撐。前者是著急的心態故意餓肚子,誤以為這樣可以提前往生的時間,他缺乏一個必要的前提:真信切願。只看到瑩珂法師的表面,沒有看到他的實質
  我們學習瑩珂法師是要學習他的怖苦心,對地獄的痛苦產生強烈的恐怖,對六道輪迴產生強烈的厭離,拼命求阿彌陀佛救我,學習他的真信切願,這才是重點。而不是學習他不吃飯,功夫未到家而急於求成,強迫自己挨餓,結果是揠苗助長,弄巧成拙,求升反墜。
  真要打餓七,不妨在心地上打,不要在身體上打。無意間看到來果禪師的一段開示,提供大家參考:“近有打餓七者,或七天不喫茶飯,或二七、三七、四七不喫茶飯,只足苦其身體,餓其體膚,無故把苦給肉殼吃作麼?若能吃,有身用;不吃,則身難用。久之傾倒無疑也。我人何不把我各人的心,餓他十天八天、三二十天,能餓得心氣斷絕,不搖不動,鼻子喊心不應,耳朵喊心不聞,眼睛喊心不見,舌頭喊心不嘗,手足喊心不動,肉殼喊心不搖,若人能打這個餓七,無邊生 ​​死,被你打了;六道輪迴,被你打空。
  我還普勸天下人,在心上打餓七,不但把心餓透,連身也餓得不能動,虛空被你餓昏了,大地被你餓沉了,翻過身來,活過心來,佛祖見找害怕。贊默曰:好大的本事,盡世間人,只知在身上打餓七,把身餓得要死,萬不料這位師父,在心上打餓七,這個七一打,有超佛超祖之力,故我佛祖尚需害怕!(摘自《來果禪師語錄·參禪普說(五)打餓七》)

  二、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有人寫信給印光大師,自稱“隨時隨地,得死便死”,好像很瀟灑。是的,如果已經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麼可以。否則,還是不要妄說大話,不可以有求死的執著心。聽聽大師怎麼回答他:“汝言' 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但老實念佛,只求臨終往生即已。至於現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倘先設一想念,則反成障礙。如斷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嚴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屬怪事。”(摘自文鈔·三編卷三《复唯佛居士書》)

  三、不當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師發誓“決欲年內往生”,他給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師回复他:“ 所言'決欲年內往生',此見不可執著。執則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梵綱經》後偈云“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淨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鑑,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生之心。即不生亦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 ”(摘自文鈔·三編卷三《复念佛居士書》)

  四、不得自殺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殺以求往生。有人提出這個想法,印光大師呵斥他“ 此種邪見,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切勿說此話,免得無知受害 ”。大師說:“ 凡夫佛性,未曾親證,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發現而受用,故一切隨業耳。現世之色身,名為報身,即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也。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摘自文鈔·續編卷上《复吳滄洲居士書三》)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稱專修“般舟三昧”的道場,光著雙腳在地板上跺,雙手不停的前後擺動,節奏從慢轉快,又從快轉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臥,晚上照樣睡覺。實際上他只是個般舟的形式,離佛經上講的真正意義的般舟三昧距離還很遙遠,大家不要誤也許極少數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沒有生起來,跟著別人喊幾天佛號就堅持不下去。我們看看印祖怎麼說:“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行益耳。 ”(摘自文鈔·三編卷一《复恆慚法師書二》)
  “ 今人體質多單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過為苦行,則反為於道於身,皆無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誠中得。非做一場面,即能了事也。”(摘自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一》)
  “ 汝是凡夫,不是聖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貪睡,不貪食,取其養息充飢即已。若如汝所說,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靈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極,已稍傷神,故不睡。若傷神久,則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時精進過度,後便退惰。”(摘自文鈔·三編卷四《复卓智立居士書七》)
  “ 根敏道心雖切,恐規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則。祈教以量力而為,不可強勉硬撐,以致心身受病,遂難親獲法利矣。聞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廢弛。初學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摘自增廣文鈔卷一·《與四明觀宗寺根祺師書》)

  六、急欲見佛,多招魔事

  急欲見佛見境界,一邊唸佛一邊想著我怎麼還沒有見到阿彌陀佛、怎麼別人看見蓮花了我還沒看見、怎麼念這麼久還沒有功夫成片……這些著急的念頭統統要放下下面摘錄印祖幾段相關開示:
  “ 汝欲在靈嚴閉關,真師已允許之,此再好莫有之機緣也。但當通身放下,並將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則自可得益矣。否則或恐著魔。凡著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摘自文鈔·三編卷一《復明道法師書》)
  “ 如子憶母,無時或忘。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摘自文鈔·三編卷一《复朱仲華居士書二》)
  “ 閉關修淨業,實為最善。但宜於信願一心處著力。不宜於見淨境見佛處著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見淨境。只此妄心固結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則必至宿生怨家為現淨境。待其見已,生大歡喜,則魔便入竅,不可救藥矣。當以此勗而告之。 ”(摘自文鈔·三編卷一《复傳度和尚書》)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摘自文鈔·三編卷三《复溫光熹居士書八》)
  “凡修一切法門,總以至誠恭敬,求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不以見勝妙境界為事,即可不墮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見勝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飢如渴,即墮魔之由。縱令不喪心病狂,亦幸耳。非所應也。”(摘自文鈔·三編補《复念佛居士書三》)
  “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係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見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摘自文鈔·三編卷二《复陳士牧居士書六》)
  “ 譚碧雲之著急,不獨彼一人獨犯此病,一切學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謂得。須知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如魔境然,止期垢淨,勿慮無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複本明。若於垢未淨,翳未去時,即欲大發光明,曷可得乎。若發,便是妖魔所現,決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發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摘自增廣文鈔·卷一《复袁聞純居士書》)

  七、往生之期,任緣遲早

  最後,還是印光大師的話:“ 我輩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發切願,以志誠懇切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緣遲早。不可預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結,而心實未與佛相應,則必起魔事。”(摘自文鈔·三編卷二《複方聖照居士書七》)
  “吃多少、睡多少,不要太過執著,應該致力的是真信切願。我們至今往生沒有把握,原因是信願不真、信願不足、信願不強烈,對這個客棧般的世間還有牽掛、還有留戀、還有捨不得、還覺得很精彩。拖泥帶水,藕斷絲連。古德比喻為“抱樁搖櫓”,意思是船上的纜繩綁在岸邊的木樁上,還搖櫓想開船前進,這絕不可能。一個人的心被牢牢綁在娑婆世界的種種事上,還說去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難以辦到的。我們要檢點自己,對娑婆世界的事物有一種貪著,就是有一根繩子把心綁在娑婆世界。現在貪心這麼強而且愈來愈發展、增上,吃的、穿的、用的,對物質、對人、對財富、對享受、對感情,每一樣都貪得無厭,日益發展,就像已經有無數根非常粗壯、有力的繩子把心綁在娑婆世界,而求生極樂世界的心非常微弱,時有時無,就像只有一根很細的線若有右無的連向淨土。對比正反兩方面,就知道往生方面的力量非常弱,往輪迴方向牽拉、下墮的力量非常強,這就是“抱樁搖櫓”,船很難開向極樂淨土。”(此段摘自益西彭措堪布《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維行苦講記(十四)》)
  強化信願、堅固信願,這才抓到了根本。道念重一分,則凡情輕一分,此必然之勢。古人說“作客娑婆”,我們只是娑婆世界的匆匆過客,下一站,要回歸極樂老家
  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
  阿彌陀佛!
  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六日

淨空老法師開示

  感謝自了法師,在《文鈔》裡面抄了這麼多印祖精要的開示,供養大眾!功德不可思議!
  急躁是現代人的通病,修淨土的同學也在所不免。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念佛為什麼沒有消息?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不能往生?這是現在人的通病,普遍到處都可以能看到。
  他這一份的報告,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警告,我們要想真成就,必須要把印祖所指的這些弊病,要認真的去避免。
  個報告來得太遲了,沒有能讓開林法師認真去學習。開林法師就是打餓七,餓了二十多天終於走了能不能往生?有人說他往生極樂世界了,我們聽到很歡喜。也不必去問,他是真往生、假往生,總而言之,這種方式不可取,這種方式是錯誤的
  他也跟我有一段時期,毛病出在哪裡?不老實、不聽話、不真幹,問題出在這裡
國內有同修有道場,想請法師去帶領。他有國內的身份,我就介紹他去。兩處道場,最後,都受當地的居士嚴厲的批評,不能再住了
  日本道場,有這個緣分來找我,我知道他過去在日本住過三年,在日本讀書,懂得一點日文,好事,這是緣好,我介紹他去,結果也是失敗。怎麼勸,聽話,他也都點頭,可離開之後,他就不是這樣的了。人年歲也有四十多歲了,不是小孩了,怎麼好說?
  這個時代,今天我看到一個信息,也是有同修對某個法師的批評,我為什麼不批評?我要看那個人,如果是真正老實、聽話、真幹,他做錯事情要勸導他、要指責他;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換句話說,在這個世間,不孝父母、背師叛道,這是正常的,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原因?他小時候沒有紮到做人,古聖先賢教育的根,他根是什麼時候扎的?大學畢業之後,《弟子規》去唸幾篇,好像是那麼回事情中國古人紮根是在出生的時候,不是到十幾二十歲才來紮根,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跟方東美先生、跟李炳南老居士,這兩個都是好老師,對學生愛護倍至,都告訴我,不是老師不想教,是找不到學生。
  早些年老師還住世的時候,我在國外弘法,就一個人,沒有助手,我求老師求了好幾遍,老師能不能培養幾個學生,讓我們在這個世間弘法有伴侶。最後一次老師跟我說,“你替我找學生,我來教”,以後我再不敢說話了,為什麼?我找不到我自己能做到,我不能叫別人做到。這個里頭的苦處我嘗盡了,老師知道。
  小時候沒有把根紮穩,尤其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古人講“禮崩樂廢”
  我們這個時代,滿清末年,不少知識分子羨慕外國物質文明,認為中國積弱,是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錯誤,所以要把中國古聖先賢文化全部推翻、打倒孔家店,所造成的
  滿清亡國之後民國興起,一直到解放之前,中國社會是混亂的,軍閥割據,中日戰爭,所以對於傳統文化,沒有人能顧及到,傳統文化是在滑坡。到現在習主席有遠見,算是把這個滑坡讓他中止了。沒有法子提升。為什麼不能提升?沒有人學文言文了,就無法提升。所以今天,文字學比什麼都重要
  現在紮根扎兩個根,一個是倫理道德的根,天天要認真幹、要認真學習,不是只是念念這些書。念念沒用,要能把它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落實到自己的工作以及處事待人接物,它才管用。真落實了,我相信你會勇往直前,你不會拐彎兒、不會墮落,原因是什麼?你得到法喜了
  法喜太重要了!《論語》上第一句話,就是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就是喜悅,就是法喜。那是什麼?那是聖賢人的享受,物質生活再欠缺,他歡喜心不衰。
  孔子學生里頭,大家都知道的顏回,貧窮潦倒,但是人怎麼樣?你一見到他,無論在什麼時候,只看到他快樂,沒有看到他悲哀,夫子對他很尊重,這是真有受用。這我們講的什麼?精神生活充滿。物質欠缺不算什麼,最重要是精神佛陀當年在世,你問問哪個修行人他不快樂?不快樂早就逃了、就走了。受不了了,世尊帶的這麼大的一個團體,日中一食,去托缽;樹下一宿,全部財產就三衣一缽,其樂無窮。今天如果我們過這種生活,誰肯來學佛?你就曉得他為什麼會變心
  今天學佛跟世尊在世不一樣。世尊沒道場,晚上住哪裡?住樹下。樹下還規定只能住一晚上,不能住第二個晚上,為什麼?如果有大樹你很喜歡,你生貪心,不讓你有生貪戀的緣,把這個緣給你斷掉,第二天一定要換一個地方。
  佛真正知道人心無常,所以定出這些規矩——一生不建道場我們現在深深體會,不建道場的好處建道場,人家來出家為什麼?是為道場來出家的,不是為“道“,他所能感受到快樂的,只有物質享受,他只能感受這個。為什麼?經典他入不進去,他會念,但不能解,深解就更談不上了,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
  這個里面提到的,這頭一個“打餓七“,我們非常反對
  第二段的時候講到“般舟三昧“,我遇到過。那”般舟三昧“是真的嗎?不是真的。閉關打”般舟三昧“,把他那個小門關上去之後,在裡面睡大覺你也不知道。
  般舟三昧“一期三個月,不能睡覺,不 ​​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走動,叫“佛立三昧”印光大師講得好,不是平常人能打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第一個善知識,德云比丘,他就是“般舟三昧”,他是個什麼個級別你知道嗎?圓教初住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人,這個才有資格。惠能大師有資格,海賢老和尚有資格,有資格沒有這樣做,為什麼?不能給大家做這個樣子,這是大慈大悲。
  《華嚴經》上,德云比丘做這個樣子給大家看,那是什麼?五十三參。五十三個修學的榜樣,告訴我們,“般舟三昧”什麼資格?證得初住菩薩可以。般舟三昧,每天中午有人來供養,送一缽飯,飯菜一缽,日中一食,他沒有睡眠的,“佛立三昧”,絕不是標榜。打這個般舟三昧目的在哪?目的是求恭敬,是求供養,那就大錯特錯了
  人家那個目的是求往生極樂世界,一期九十天;一期不能成就,二期,再九十天。意念要強,信願要深,方向目標一致,決定不貪求人天福報,真放下了,那才行
  “般舟”是最嚴厲的考試,不是普通人能修的,印光大師一生沒修過,為什麼?他慈悲,絕不留下這個榜樣給後人。我們自己要成就,念念還要幫助後人成就,這是慈悲心。
  所以節錄印祖《文鈔》這麼多的段落,節錄得真好,希望同學們將印光大師這些開示,要多念幾遍,要認真學習
  人標新立異,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批評批評怎麼樣?跟人結怨。
  學佛第一個,希望一生能化解冤結,不結怨。我這一生是走這個路子。
  走錯了,你會回頭,勸你會感激,我會勸你;如果一勸就瞪眼,就不高興,我尊重你,我就不說你,不提,決定不跟眾生結冤仇為什麼?冤仇結下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真苦!雙方都苦,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
  他修持有不對,也會對佛教有影響,那是他的事情,我們何必去評判他,何必去干涉他他是一個可造的人才,真是聽話、真幹,那你不幫助他,對不起他,你錯了如果他的目的是求名聞利養,他對這個迷得很深,嚴重的貪戀,情執,那我們怎麼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再來度他,那就行了再來的時候,菩薩應化,就沒有問題。現在在這個世間,記住不跟以前眾生結冤仇。
  勸人講經教育,勸人最好,為什麼?這是經典,這是祖師的教誨,這個大家沒話說。不是自己的,這樣就好,不責備人。
  備沒有效果,就不可以責備;責備能收到效果,那你就一定要做自己衡量。收不到效果別說,看到什麼都好,阿彌陀佛,不批評,也不讚歎,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

極樂世界的由來,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阿賴耶。比起阿賴耶,兩個對比,阿賴耶是虛妄,是假的。它是真的,它不生不滅,它沒有變化。壽命很長,沒有變化,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沒有夜晚,也就是沒有黑暗,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大地都放光。 這個世...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