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保持覺知是切斷輪迴之鍊的關鍵



十二處
  五蘊的重點是幫助我們認識自身,十二處則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引導我們完成修行一個人能招感什麼樣的外境,和他的業力有關。但這個外境在他內心形成的感受,則和他的認識有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有什麼樣的認識,就會有什麼樣的世界。
  所謂十二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在六根接觸六塵時,眼睛看到色彩,耳朵聽到音聲,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嚐到味道…… 由根塵的和合,構成我們的認識和各種心理活動。

根塵相觸,正是煩惱生起時
  佛陀告訴我們,修行要從六根門頭入手,因為這裡正是煩惱的生起處。當根和塵接觸時,幾乎在同一瞬間,就會產生好看不好看、好聽不好聽、好聞不好聞和好吃不好吃的判斷,進而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分別,對喜歡的產生貪愛,對不喜歡的心生嗔恨。然後就會進入貪嗔癡的世界,帶著貪嗔癡去看這個人,看這件事。
  但我們要知道,根塵相觸固然是煩惱生起的基礎,同時也是走向解脫的關鍵。

入處、漏處、修處、證處

  在佛經中,將十二處稱為入處,也稱漏處、修處、證處。
所謂入處,指六根是接收外部世界的六個窗口。
所謂漏處,即有漏生起處。
所謂修處、證處,即修行證道的立足點。
  當根塵相觸時,如果內心沒有正念這個守門員,五欲六塵就會長驅直入了。所以,世人不犯錯是很難的,因為他沒有正念,每天還要面對那麼多誘惑,自然就會引發貪嗔癡,引發愛取有,煩惱就此產生。
  當根塵相觸時,如果保持正知正念,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界,在我們眼中不過是一個影像而已。既能對它了了分明,也不會引發貪著或嗔恨的煩惱。

在根塵相觸的每個時刻保持覺知
  從南傳的內觀,到漢傳的觀照般若,都在引導我們訓練正知正念。一旦具足覺知力和觀照力,就能在面對境界時安住正念,帶著正念去吃飯,去走路,去做每一件事。而不是隨著串習,進入貪嗔癡的軌道。
  當心保持覺知,所有正當的事都可以去做。反過來說,做事也是強化覺知、修習正念的過程。這一點看似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串習太強大了,常常在我們尚未察覺時,就瞬間開啟,自動運轉了。看到喜歡的人,不知不覺就貪了;看到討厭的事,不知不覺就生氣了。這個不知不覺有兩種,一種是從來沒有知覺,根本沒想到這麼做有什麼問題;另一種是後知後覺,雖然知道應該怎麼做,但覺知力還不夠,反應速度還不夠,總是在貪嗔癡生起後,才發現自己又輸了一個回合。
  這就需要加強訓練,保持覺知的敏銳,強化觀照的力度,進而使這種斷斷續續的覺知和觀照能夠更穩定,更持久。一旦念念相續,就能在根塵相觸的每個時刻保持覺知。如此,它就不再是入處、漏處,而是修處、證處了。
  所以,十二處的修行很重要。在十二緣起的修行理路中,同樣是在根塵相觸時入手——從六入到觸和受之後,就不再進入愛取有,從而切斷輪迴之鍊。正知正念的修行,需要以正見為基礎。
  在《阿含經》中,重點介紹了四念處的修行,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南傳的內觀,就是圍繞身受心法四個所緣不斷深入,從保持覺知,到生起觀智,照見諸法,最終解脫煩惱。
  生命就是心念的延續。可以說,心念決定了我們的世界,也決定了生命的走向。對於每個人來說,選擇並發展什麼樣的心念,其實就像投資一樣。妄念帶來的,是生命的虧損和貶值;而正念帶來的,則是生命的提升和增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

極樂世界的由來,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阿賴耶。比起阿賴耶,兩個對比,阿賴耶是虛妄,是假的。它是真的,它不生不滅,它沒有變化。壽命很長,沒有變化,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沒有夜晚,也就是沒有黑暗,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大地都放光。 這個世...

熱門文章